职业教育丨从“水家孥”出发:看见教育的力量,照亮三都振兴路
“黄埔·三都民族技工班”(以下简称“三都班”)是由广州市黄埔区政府、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府与广州岭南教育集团、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、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共建的智志双扶项目,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(以下简称“岭南基金会”)作为项目的核心支持方与重要推动者,以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为培养基地,通过职业教育精准赋能——支持贵州少数民族学子免费学习职业技能三年,致力培养“用技能助力家乡振兴”的新生力量。
自2018年项目启动,已累计培养343名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学生,实现就业率100%!岭南基金会始终坚守项目初心,积极筹集超百万元社会爱心款物,为三都学子提供全方位保障,涵盖生活费补贴、专业驻校社工服务、成长关怀等,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。
2025年7月22日至24日,岭南基金会秘书长何淑莹与中国妇女报广东记者站站长林志文一行,深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,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探访之旅。此行聚焦三都班的丰硕成果,从毕业生的奋斗足迹、新生的希望之光、政府的坚实支撑三个维度,深度探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(由左至右)
2022级黄埔·三都民族技工班电商专业毕业生 吴书航
2018级黄埔·三都民族技工班电商专业毕业生 潘晓优
贵州丰收年电商科技有限公司兼职打包员工 潘美兰
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何淑莹
中国妇女报广东记者站站长 林志文
2019级黄埔·三都民族技工班电商专业毕业生 杨贵昌
文化根脉与创业坚守
在2018级优秀毕业生潘晓优的带领下,此行参与者共同领略了水族瑰宝——马尾绣与水书文化的独特魅力。水书先生为这位矢志返乡创业的姑娘题写了饱含深意的“水家孥”。“孥”,在水语中意为子女、弟妹。这不仅是对晓优的赞誉,更将成为所有学成归来、投身家乡建设的三都班学子的共同称谓。
在探访潘晓优创立五年的公司过程中,职业教育如何塑造个体得到了生动展现:这位从大山走出又坚定回归、将三都农产品推向广阔市场的青年榜样,正是项目成效的最佳代言。光环背后,支撑晓优克服创业艰辛的,始终是那份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对家乡农产品的认同。“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,我要把它们送到更远的地方。”晓优的誓言,生动印证了岭南基金会通过对三都学子职业教育上的支持,在三都班学子心中点燃的回报家乡的炽热斗志。
这份事业的光芒,也照亮了身边的乡村妇女。晓优为她们提供农产品打包的工作,订单起伏带来打包工作的断续。但阿姨们常在门口殷切询问:“妹子,今天有活干吗?”这份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化作晓优加倍努力的动力——她不仅要为乡村妇女们创造一份贴补家用的收入,更怀揣着更大的愿景:创造更多岗位,留住三都劳动力,让父母能陪伴孩子成长,减少留守的缺憾。
新生希望与创业蓄力
7月23日上午,岭南基金会与三都班毕业生们带着温暖,探访了2025级三都班美容保健专业新生石银萌的家。手握广东现代技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小姑娘的心终于安定。听着师兄师姐分享在岭南的所学所获、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,她眼中闪烁着对职业教育改变未来的期待。愿在岭南所学的一技之长,能为她真正开启一扇通往崭新人生的大门。
同日下午,此次探访见证了职教育人的接力。2020级毕业生杨再燕在岭南基金会支持下完成学业后,选择继续深造电商专业,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。她积极“打怪升级”,为未来创业积累经验。她清晰的规划和努力,让专程从浙江赶回的家长眼中充满自豪与希望之光。
同时,此行还探访了2022级吴书航与2019级杨贵昌两位毕业生。他们正运用在岭南习得的电商技能携手创业,立志将黔南州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,延续着师兄师姐反哺家乡的创业路径。
政企社协同与暖心关怀
7月24日上午,岭南基金会随同三都县委常委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红明,参访了猫人科技时尚集团(以下简称“猫人集团”)的工厂。猫人集团作为乡村振兴帮扶先进企业,不仅为当地农村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,更在厂内贴心设立了“儿童之家”。员工的孩子可在此得到志愿者专业照看,下班即可带回。有效解决了员工子女照看难题,圆了水乡人“家门口就业、陪伴孩子成长”的心愿。轻纺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代表,正为三都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。政府的重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,与岭南基金会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形成合力,共同构筑了人才回流、产业兴旺、乡村温暖的良性生态。
岭南支持贵州三都少数民族学子免费学习职业技能三年,通过“黄埔·三都民族技工班”这一载体,已在三都结出丰硕果实。从返乡创业带动乡邻工作的潘晓优,到锐意进取的杨再燕、携手创业的吴书航与杨贵昌,再到满怀憧憬的石银萌,他们生动演绎了培养一人,就业一人,致富一户,带动一方。
岭南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关怀,培育了学子们深厚的乡土情怀与反哺动力。 政府与企业的有力支撑,则为这片希望的热土提供了坚实保障。未来,岭南期待更多“水家孥”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书写精彩篇章!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